蝗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蚱蜢,適于飛行,后肢很發達,善于跳躍,是農業害蟲之一,植食性昆蟲,具咀嚼式口器,是一種常見的昆蟲,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螞蚱品種。
一、稻蝗
外觀特征:體長雌性21~31mm,雄性26~39mm。體背灰褐色;腹部和各腳綠色。生態習性:本種是平地與低海拔地區草叢間極常見的蝗蟲。成蟲除了冬季外,幾乎隨處可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葉片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蟲。生活環境:平地地區、低海拔地區〈800公尺以下〉。生活小環境:草叢環境。食性:植食性昆蟲,包括植物各部位與腐果?;顒訒r間:晝行性昆蟲。
二、東亞飛蝗
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據統計,蝗總科共有223個屬,859種。東亞飛蝗在自然氣溫條件下生長,一年為兩代,第一代稱為夏蝗,第二代為秋蝗。人工養殖可以轉換為每年四代。
飛蝗有六條腿;驅體分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兩對翅,前翅為角質,后翅為膜質。體黃褐色,雄蟲交尾期呈現鮮黃色。雌蝗體長39.5~51.2毫米,雄蝗體長33.0~41.5毫米。成蟲善跳,善飛。東亞飛蝗身體粗壯,采食范圍廣,適應性強,從孵化成幼蝗后,經35天的飼養過程即可為成蟲,50天左右肥壯后即可銷售,所以時間短、回報快。
飼養1萬只東亞飛蝗成蟲可達20公斤,其經濟效益是可觀的,并且購種只一次。自繁數十倍,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復始,多年飼養,不斷賣錢,一只雌蝗一次可產卵35~90多粒。飛蝗之所以受人青睞,是由于它肉質松軟,鮮嫩,營養豐富。
經專家分析測定,其蛋白質含量高達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并含18種氨基酸及多種活性物質。
形態特征:雌成蟲體長39.5—51.2mm,雄成蟲33.5—41.5mm。體黃褐色或綠色。觸角絲狀,多呈淺黃色,有復眼1對單眼3個。復眼后具淡色條紋,前下方生暗色斑紋。前胸背板馬鞍狀,隆線發達。前翅發達,常超過后足腸節中部,具暗色斑紋和光澤。后翅無色透明。后足腿節內側基半部黑色,近端部有黑色環,后足脛節紅色。在田間受環境條件影響,往往形成群居型和散居型兩大類。卵粒長約6.5mm,淺黃色,圓柱形,一端略尖,另端稍圓微彎曲。卵塊褐色圓柱形,長53—67mm,略彎,上部稍細,卵塊上覆有海綿狀膠質物,行卵粒排在下部。若蟲又稱蝗蛹,體型與成蟲相似。共5齡。生活習性北京、渤海灣、黃河下游、長江流域年生2代,少數年份發生3代;廣西、廣東、臺灣年生3代,海南可發生4代。
東亞飛蝗無滯育現象,全國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山東、安徽、江蘇等二代區,越冬卵于4月底一5月上中旬孵化為夏蝗,經35—40天羽化,羽化后經10天交尾7天后產卵,卵期15—20天,7月上中旬進入產卵盛期,孵出若蟲稱為秋蛹,又經25—30天羽化為秋蝗。生活l5—20天又開始交尾產卵,9月份進入產卵盛期后開始越冬。個別高溫干旱的年份,于8月下一9月下旬又孵出3代蝗蛹,多在冬季凍死,僅有個別能羽化為成蟲產卵越冬。成蟲產卵時對地形、土壤性狀、土面堅實度、植被等有明顯的選擇性。每只雌蝗一般產4、5個卵塊,每卵塊均含卵約65粒,飛蝗成蟲幾乎全天取食。飛蝗密度小時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個體間相互接觸,可逐漸聚集成群居型。群居型飛蝗有遠距離遷飛的習性,遷飛多發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遷飛時可在空中持續1—3天。至于散居型飛蝗,當每平方米有蟲多于10只時,有時也會出現遷飛現象。群居型飛蝗體內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動力強,但卵巢管數少,產卵量低。而散居型則相反。
飛蝗喜歡棲息在地勢低洼、易澇易旱或水位不穩定的海灘或湖灘及大面積荒灘或耕作粗放的夾荒地上、生有低矮蘆葦、茅草或鹽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遇有干旱年份,這種荒地隨天氣干旱水面縮小而增大時,利于蝗蟲生育,宜蝗面積增加,容易釀成蝗災,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蟲。天敵有寄生蜂、寄生蠅、鳥類、蛙類等。
三、紅后負蝗
直翅目負蝗科體長雄20-25mm,雌34-42mm。體色單純綠色或褐色;頭部尖長,頭、胸與腳上都有細小白色突起,俗稱「尖頭蚱蜢」;飛行時可見下翅淡紅色。是中國最常見的負蝗。成蟲全年可見,生活于平地至中海拔山區林緣草叢間。成蟲能嚼食各種綠色的植物,常使植物的葉片產生許多不規則的洞痕。本種蝗蟲較善于跳躍而不善于飛行,其身體的保護色極佳,不容易被發現。
四、臺灣大蝗
臺灣大蝗不同于東亞飛蝗,臺灣大蝗是臺灣蝗蟲中體型最大的,尤其雌蟲身長可達8、9cm。在生態習性方面,不論哪一種蝗蟲都不能算是兇猛善戰的蝗蟲??墒菍υ泧L試徒手捕捉臺灣大蝗的人來說,就有不一樣的體會了,因為在臺灣大蝗粗大的后腳紅色經節后面,布滿著尖銳的硬刺;遭到捕捉時,它會猛力將腳后踢,對皮膚比較細嫩的小朋友來說,想要用手捕捉它,很可能會落得手指或手掌一陣刺痛,甚至流出小血滴!蝗蟲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十分發達的后腿,適合長距離的跳躍,可輕易的跳到身體…
俗稱的蚱蜢就是蝗蟲,臺灣大蝗分布很廣,成蟲主要出現于秋季,而南部在冬季,甚至隔年春天能可見到成蟲,本種是一年一代的昆蟲,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區。秋季雌蟲在地表內產卵后慢慢死亡,卵囊在地底過冬,隔年春季開始孵化,孵化后的幼蟲以禾本科、豆科等各類植物。
五、擬稻蝗
體長2.2-3.5cm,復眼后方至翅端,有一條黑色的寬從帶,身體細長,觸角具黑斑。荷葉是它們的咬痕,是它們的杰作,如畫一般的絢麗。
六、臺灣稻蝗
外型特征:體長雄21~31mm、雌24~39mm,體背灰褐色,腹部和腳是綠色,體色差異頗大,會與棲息環境相似,形成保護色。
生態習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區草叢中極常見的蝗蟲,每年可發生兩代?;认x之所以要群體活動主要是因為生理上需要高溫靠在一起可以保溫。成蟲的后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于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于弦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
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位于腹部第一節的側方。依蝗蟲的生活習性可分成遷移型與非遷移型,二者皆對作物有很大的威脅,尤以前者破壞性甚強,只要其過境則所有的綠色植物莫不被啃食殆盡。
蝗災所帶來的震撼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其食性甚雜,遍食各種綠色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更是愛不釋口。若蟲亦稱蝗蝻,外型像成蟲,可是只具翅芽(不會飛),善于跳躍。須經四至七次脫皮后,才會蛻變成善跳又善飛的成蟲?;认x有的擁有短觸角及短的產卵管,全世界約有五千多種的蝗蟲?;认x身體最長的部分便是后腳,大約與身長相等,而一躍便能跳出身體八倍長的距離,而蝗蟲的后腳也是它的最佳樂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發出聲音。
分類:屬于直翅目中蝗蟲目的所有昆蟲。
種類:世界約有12000種,臺灣已知有100多種。
生活史:卵→若蟲→成蟲。
外觀特征:俗稱蚱蜢,臺灣人稱為草螟仔有首民謠“草蜢弄雞公”,歌詞中即描繪這種小昆蟲與大公雞相互逗弄的情形,這是臺灣早年鄉間常見的畫面?;认x過境是大家耳熟能響的成語。
食性:是植食性昆蟲,大部份不特別挑食。
另類:棱蝗,習慣棲息于潮濕裸露地面,主要食物苔蘇類植物。
棲息環境與保護色:有典型的保護色,在草叢中有絕佳的隱身效果,后腳粗狀發達,善于彈跳,遇到危急是它們慣用的避敵方法。
交配行為:和其它昆蟲比,交配時間比較久。因此雌下雄上、夫妻檔的畫面屢見不鮮。
七、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分布于北非、東非和南非,它們的破壞性極大,飛到哪里,哪里就會一片荒蕪。一大群落基山脈的蝗蟲曾經覆蓋的最小面積相當于英格蘭的總面積,它們曾給北美洲西部的開拓者帶來過巨大災難。
1875年8月15日~25日,當蝗群飛過內布拉斯時,估計總重量有250億~500億千克!不可思議的是,這一種蝗蟲于1902年就已經滅絕了。沙漠蝗蟲成了最大、最具有破壞性的昆蟲群體。
1954年,科研人員曾在肯尼亞用偵察機測量得知,一個蝗蟲群就能覆蓋200平方千米的面積。那還只是在同一個地區的幾個蝗群中的一個而已,若所有蝗群合起來則會覆蓋1000平方千米,厚達1.5千米,估計有5000億只蝗蟲,重量約10萬噸。這種動物最奇怪的一點是它基本上是獨居的。
大多數時候它是普通的、綠色的蚱蜢(蝗蟲基本上就是遷移的蚱蜢)。但是當沙漠環境改變時,昆蟲的行為也發生改變。有時當天氣較往常濕潤時,更多的蚱蜢就會孵化出它們的卵。
小蚱蜢互相撞擊,互相摩擦,這種撞擊和摩擦會促使個體釋放出一種“群聚的信息素”(一種由動物,尤其是昆蟲分泌的化學物質,會影響同族其它成員的行為或成長),因此它們開始聚集在一起。大量的蚱蜢朝一個方向行進,這一階段會持續大約一周,然后它們長成成蟲開始飛行,于是蝗災就產生了。
蝗群會在哪里出現并不很明確,但是如果它們在阿拉伯半島繁殖的話,就會飛過非洲,沿途經過的農作物將遭到嚴重破壞。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了螞蚱品種,螞蚱為藥食兩用昆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總科,據統計,蝗總科共有859種螞蚱,雌雄異體,自然交配,卵生,自然條件下1年繁殖2代,即夏蝗和秋蝗。